这句话迅速走红,因为它契合了民心思变、渴求改革的心声,在改革步入“深水区”的今天,具有超强的现实意义
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尖锐地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这是千百年来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总结的治国理政的重要结论。古人曰:“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为政贵在行”,“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这句话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因为它契合了民心思变、渴求改革的心声。这句话虽然并非创新,但在改革步入“深水区”的今天,却具有超强的现实意义。
知易行难。早在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次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就指出“对垄断行业要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继续推进和完善电信、电力、民航等行业的改革重组。加快推进铁道、邮政和城市公用事业等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
应该说,2003年的决议是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非常到位的“顶层设计”,但从后来的实际进展来看,很多预定的目标并未实现。
第一, 铁道部长刘志军落马,其根本原因在于铁道体制改革的迟滞,铁道部掌握了惊人的投资资源,以政府部门的身份从事市场的企业行为,出现严重腐败并不令人意外。
第二, 政企不分依然突出。2012年3月19日,中国人寿保险集团、中国人民保险集团、中国太平保险集团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升为副部级单位,其组织关系及人事权已统一由保监会移至中组部。在央企主要人事权掌握在组织部门的情况下,央企负责人的心态更类似于官员而非企业家。
第三,“国退民进”演变为“国进民退”。近年来,央企和地方国企大量介入竞争性的房地产、PE等领域,背离了既定的改革方向。70余家央企,在国资委明确提出退出房地产业两年八个多月以来,进展成谜。部分非房地产主业的央企依然在坚定地从事拿地或直接参与房地产开发。至今,国资委并没有给出78户央企退出房地产业的时间表和以及具体进展。
第三, 央企垄断成为滋生腐败和加剧社会分配不公的温床。虽然国务院2005年、2010年分别出台了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36条”、“新36条”,但央企垄断依然坚不可摧。令人失望的温州金融改革,成为一个最新的注脚。
第五,政府“经济建设职能”不断自我强化,以致于形成了“地方政府公司化”的利益格局。即使在中央层面,有关部门“以改革之名,行扩权之实”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曾任国家体改委副主任的李剑阁先生批评说,“这几年政府强化监管,我个人觉得已经到了不能理解,不能容忍的程度。”
吴敬琏先生早在2003年就警醒说,“不能因为有了好的口号,或者有了某个开局措施就自满自足起来,以为问题都解决了。”事后来看,这样的论断是非常有预见性的。
改革之所以遇到困难甚至倒退,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改革压力不足。与上世纪90年代国企普遍亏损、银行体系“技术性破产”、政府财力不足相比,目前国企利润丰厚、银行实力雄厚、政府钱多不愁,改革压力顿失。
其二,既得利益的阻挠。正如李克强同志指出的,下一步改革的突破口是“正确地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要求政府“瘦身放权让利”,但是官员会本能地反对这样的改革,除非发生“灵魂深处的革命”。1993年中共中央十四届三次会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非常有预见性地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一场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许多领域的深刻革命,必然要改变旧体制固有的和体制转变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不合理的利益格局,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阻力”。
其三,改革目标被“模糊化”。例如,国企下一步究竟如何改革? 政府如何做到“正确地”有所为有所不为?目前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蓝图。
面对不断积累的社会风险,未来10年或许是中国改革最后一个“机会窗”,我们必须真正做到“实干兴邦”。要避免“空谈误国”,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靠清晰的“顶层设计”。对国企改革、破除垄断、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不仅要给出具体的改革目标,而且要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如今,抽象的“改革”已经不足以唤回人们的信心。
其次,要靠机制而非靠人。每个人都有个体理性,在现实的利益面前,这种个体理性往往成为改革的障碍。只有建立具有约束力的机制,才能保证改革不会一再落空。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1982年宪法颁布30周年大会上深刻地指出,“宪法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我们不能忘记,就在一年之前,重庆悍然发生了大量耸人听闻的践踏法律和公民权利的案件。要避免类似的悲剧,必须设立“宪法法院”,让违宪审查机制常态化,让宪法成为公民人权和生命尊严的守护神。
再次,撤销发改委,恢复体改委。李克强副总理指出,改革突破口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发改委保留了大量的行业、项目审批权限,是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在本质上是不符合市场经济原理的机构,理应撤销。此外,在改革步入“深水区”的今天,政府主管部门已成为最大既得利益者和改革最大障碍。因此,让有关部门制订自己主管领域的改革方案,无疑是与虎谋皮。这是过去10年有改革之名而无改革之实的关键原因。因此,要真正推动改革,应该恢复体改委。
最后,要靠权力制衡而非觉悟。阿克顿勋爵极其深刻地指出: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表叔”、“房叔”不断落马,充分显现了舆论监督的“无往而不至”的威力。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不仅反腐,而且要实现政府体制改革,也惟有依赖舆论监督的“外力”。媒体自由,是最有效的“权力制衡”。舆论的监督,才是保证改革渡过“深水区”最好的法宝。■
0
推荐